4)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_大隋第三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一共十二级。金朝和元朝也有一些细微的调整,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爵位到了明朝,宗室和外族的爵位系统实现了分流。亲王和郡王还是只给宗室,并出现了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新的爵位,封给宗室贵胄。它们的名字其实是借用的勋官的名字(这是另一套系统,下面会简单提一下)。公、侯、伯的爵位被保留封给外姓,但是子爵和男爵被废除。具体的封号选择的规则,和隋、唐、宋、元是一样的。

  题主的问题,在时间上最相关的,就是隋朝到明朝这一长段历史区间。唐朝的爵位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可以详细说一下,来谈封号的选择。

  唐朝正式爵位的等级分为九等:

  亲王:正一品,食邑万户。

  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

  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

  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

  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

  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

  县伯: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

  县子: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户。

  县男: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原则上只给宗室成员,别的爵位大家都可能得到。食邑在这里比较有意思。如果在封爵位的时候,有“食实封”这么几个字,那么这个人就能得到相应封户的租调税收。然而一般情况下这是没有的,因此这些食邑只是虚的,并不能给这个人带来什么实惠。爵位名称的来历比较多样。例如王爵,大家一般比较关注单字王和二字王的差别。这个差别在隋唐以后体现得比较凸出。

  先说亲王,亲王一般是以州的地名或东周列国的国名来封授。因为州或东周列国的名字一般就只有一个字,所以亲王的封号一般只有一个字,民间俗称一字王或单字王。戏曲小说里所谓的“一字并肩王”,估计就是这么来的。比如,题主说的朱元璋的这几个儿子:燕王、赵王、楚昭王、齐恭王,实际上都是亲王,而且是地位不错的亲王,因为燕国、赵国、楚国和齐国都是战国七雄,是很好的封号。有人说不对,单字王是亲王,而楚昭王、齐恭王是两个字呀,难道不是郡王么?不是,因为“昭”和“恭”在这里不是爵位封号的一部分,而是他们死后,后人给他们上的谥号,相当于齐桓公的“桓”以及汉武帝的“武”。再比如说,唐朝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同时给了个还不错的谥号“隐”,因此后人称李建成为息隐王。后来李世民把“太子”之位还给了李建成,因此李建成也叫做隐太子。电视剧《贞观长歌》里魏征一出场就说隐太子怎样怎样,这是不科学的。同理,李元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