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四章 城市规划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洛阳城内及其周边地带到处都是重要文化遗产,洛阳城区的人口增加到500万就已经是极限了,若要生活得舒适一些,200万人口更加合适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首都来说,200万人口显然太少了,不过胡卫东考虑到德国专家是以目前洛阳的平均楼层高度进行计算的,另外将来洛阳城区的工厂也迟早会迁往郊区乃至更远的地方,因此其中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但即便根据胡卫东的这些意见进行了修正,德国专家依然认为洛阳城区的适宜人口在500万左右,最多也不能超过1千万,这与北京相比无疑差了很多。但是德国专家考虑的不只是洛阳一地,他们同时指出距其不远的郑州与开封两城都具有发展成超大城市的潜力,胡卫东顿时眼前一亮,只要郑州和开封都能容纳一千多万人口,那么洛阳城区小一点就完全不是什么大问题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中心小一点反而更符合后世的潮流。

  后来洛阳的发展方向也正像他们所设计的那样,最终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和shijie级的文化中心,而其原来的工业中心职能则由先后发展成千万人口级大城市的郑州与开封分担,而且做得比当初的洛阳更好。而有了这“三驾马车”的带动,河南省也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稳居全国经济、工业与人口这三项第一

  除了工业城市的分布、各城市内的基本布局等较为宏观的方面,德国专家还对交通网线、排水系统、人防工程等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为中国培养了不少城市规划方面的合格人才,中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热情帮助和德国人民的珍贵友谊

  城市固然重要,但作为赤色党控制下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原解放区的农村工作同样受到了胡卫东的高度重视。身为一个工业党,胡卫东之前一直都提倡大量建立国营农场,但当他自己主政之后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营农场要有较高的单产,要么机械化程度得高,要么农场工人的觉悟得高,或者说农场干部的素质要高。

  随着中原解放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部队的不断扩编,人才越来越往城市和军队集中,农村缺乏优秀干部的问题由此日益显露了出来,加之这两年里中原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飞速增加,摊子越来越大,国营农场在中原解放区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因此日渐减小。此外,由于城市和军队肯定优先获得资源,燃油和电力的不足也极大地妨碍了国营农场的扩张和推广。

  由此,胡卫东很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一次工业化热潮结束和抗战获得胜利之前,长远前景更haode农场化路线不得不暂时搁置,而必须先找一条更加适应目前中国国情的农村经济制度。

  胡卫东首先想到的是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虽然也有不少缺点,但是对农村干部的素质要求极低,只要不太混账,靠着农民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不算太差的产量,看起来正好符合眼下中原解放区的现状,但胡卫东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将这个想法放弃。(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