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 道士天生爱玩火_欢乐道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齐科举考试采用糊名制。

  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唐朝,但直到大齐才真正确立为必须的措施之一。

  据说推行糊名制和太祖皇帝有关,当时他还说什么“考生籍贯名字必须写在分割线外”,因此朝廷特意印制了一批有分割线的稿纸。这种特殊稿纸,后来也就成了考试专用纸,不仅省试、殿试用,州试也用。

  当时许多文官并不赞成糊名制。

  道理很简单,朝廷取士,不仅要看才学,品行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固然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力,可学问好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官。如果一个人风评不好,才华越高,对百姓伤害也越大。

  因此,大齐之前,朝廷科举,也要考察举子的品德。凡品行不好的,不阻止他参加科举,但也有权不取他。

  结果糊名制一出,阅卷考官只能靠文章策论取士,根本不知道好文章出自何人之手,品行又好不好。

  太祖皇帝却坚持认为,糊名制才能保证公平。

  道理大家都懂,前朝取士,经常出现才学寥寥,因为会钻营而被主考官看重,从而中第的情况。而且这也导致请托、投献成风,站在皇帝的角度,确实弊大于利。

  但是,糊名制就一定能阻止作弊吗?

  显然不是。就像沈半城说的,只要有心作弊,在卷面上做约定的标记,或者在文章中用一些特定文字,都能轻松突破糊名制的限制。

  不过正如秦行之分析得那样,大齐读书人还没到为做官不择手段的地步,因此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至少,朝中大佬还不屑于为后辈徇私。

  例如杨旭身为礼部尚书,他的长子,也就是杨采薇的父亲,就一直没入仕。这固然有考虑到大儿子性格不太适合做官的因素,但杨旭严于律己,不想被百姓背后指摘,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大家都不要脸了,即使太祖皇帝拿出“誊录制”,恐怕也无济于事。

  据说太祖皇帝当时还问了个问题:“大齐州府划分基本延续前朝,朕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咱搞这个科举制度,要不要分州府取士?比如杭州府作为京城,取士的条件稍微宽松一点。”

  文臣们断然否决:“都是读书人,怎能区别对待?”

  太祖皇帝十分欣慰:“一视同仁,好!”

  小道士梦中世界的历史上,倒是有过分南北取士的举措,但这对大齐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大齐没经历过大规模外族入侵,南北学问差距并不大,甚至北方还略高于南方。

  朝廷取士意义重大,文良纯等人还不至于分不清轻重。利用这次科举拖住小道士没问题,却不能让他瞎胡闹破坏了春闱大比的神圣庄严。

  尽管只是个考官,可小道士折腾起来,职位高低根本约束不到他呐。

  科举向来由礼部负责,而礼部尚书杨旭,对小道士还是有几分威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