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7章 官场规矩多_盛唐挽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多,而是人少得可怜,如果按照规章制度走程序,只怕连正常运转都很难了。

  然而现在户部已然在正常运转,那便要反推回来,想想户部本身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如典章上说的这样牛逼。

  所以结果很明白了,其实不是户部的官员少了,而是户部的权力,被别的衙门给分走了,所以导致户部并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

  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郑叔清这么一解释,方重勇就已然完全理解老郑为什么如此着急了。

  其实户部这两个司,权力大部分都是虚的。也就是说,负责执行的机构另有其人,只是办完了事情以后,来户部这边存个档报个到而已。户部并不能直接控制这些事务的运转。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大唐中枢“九寺”之一的“太府寺”了。

  它是负责管理经济事务的机关,又称外府寺、司府寺。其长官为太府卿,副官为太府少卿,各一员。

  太府寺负责管理国家财货和贸易事务,其下属有:两京诸市署,掌管财货交易;左藏署,掌管钱帛,实际上就是国家的金库;右藏署,掌管金玉、珠宝、铜铁与骨角等物。

  此外,开元以来,李隆基还命太府寺在两京设置常平署,负责主管平籴之事,即国家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准备在荒年发售,以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户部的金部司好像跟太府寺的职能高度重叠啊,到时候产生矛盾了,谁听谁的呢?

  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朝廷给出的答案是:以太府寺为主,户部只有知情权,没有管辖权。

  户部的职权已经在大唐建立后的这一百多年里,被很多其他部门渐渐掏空了。

  因此郑叔清现在不是太忙,而是太闲了。户部的那些事情,可以自如运转,根本不需要他来插手。

  或者换个说法,郑叔清身上光有“侍郎”这个官位是不够的,他现在还缺乏一个关键的“差遣”。

  名义上有了侍郎的官位,权力上却没有侍郎该有的实力。这就是现在郑叔清的尴尬处境。

  老郑身上缺乏的这个“差遣”,才是他在中枢存在的根本意义。

  户部的事情,本身就可以自行有序运转,难道户部侍郎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看账册,然后喝喝茶就完事了么?

  或许看账册是户部侍郎的日常事项之一,但简单混日子,却不是唐代官场的规矩。

  唐代的所谓“差遣”,那是有什么事情就设什么官。包括“节度使”在内,最开始其实都是差遣,而并非官位。

  具体有什么差遣,这个才是郑叔清能出什么政绩的关键。

  至于户部日常琐碎,不提也罢。

  “右相昨日问我,要不要接修漕渠的差遣,也就是修从长安到洛阳之间的漕渠,以利漕运。你说这个差遣,我要不要接呢?接了就是户部侍郎兼转运使了。”

  郑叔清有些犹豫的问道。

  方重勇前世汉语词汇中的“官职”二字,在此时就有明显划分,两个字代表了两个意思,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一千多年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词汇的原意。

  侍郎是官,李林甫交代修漕渠的差遣是“转运使”,是职。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大唐官僚的基本配置,合称“官职”。

  而“豪华配置”,则可能是一个官配上几个职,然后再加上一些散官头衔。比如说“户部侍郎兼盐铁使、转运使”之类的。

  官员权力的来源,是来自差遣而非官位本身。

  所以说唐代的官,哪有那么容易做啊!普通人以为户部侍郎就是整日在六部的衙门里面混时间等下班,如果真是那样,户部早就被裁撤了。

  “就是说,你需要一个转运使的差遣,然后接修漕渠的差事,对么?”

  弯弯绕绕一大堆,方重勇总算是听懂了郑叔清到底要做什么了。

  “正是如此。”

  郑叔清微微点头,面色肃然。

  “郑侍郎应该是不想干这个差遣吧。”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