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82章 太行山上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定的折银标准是亩征一两,丁银二钱二,还有各种耗费等,最后是一亩一两七钱四,这其实已经是学南方摊丁入亩的做法了,但却又增加了耗羡等在内。

  今年说是征粮,但不是按以前说一亩征多少粮,而是按去年征的这个一两七钱四来算,本来去年是一石银折银一两。

  张集打算先把这一两七钱四,折成粮,按低价折,折成一石七斗四升粮,实际上现在根本不可能有一两一石的粮,山西粮价起码也得是三两一石。

  但他就按一两一石先银折粮,所以一亩得缴粮一石七斗四升。

  但是,所谓本色征粮,也是假的。

  张集先把地丁银折成实粮后,再又要求百姓按市价折银上缴,先前一石折一两,现在市价定的却是一石折银三两,这转换一下,原本一亩缴银一两七四,现在就变成五两二钱二分了。

  翻三倍。

  但这还没完,因为张集要的是粮,粮更值钱。

  所以跟去年一样交银子还没完,他会把弄来的银子再向大户、粮商,百姓摊买,一石粮给二两银子,还要短一钱。

  百姓粮折银,五两二钱二一石,从百姓那买却是一两九钱一两。

  前面从百姓手里赚了三倍差价,现在还要再赚上一笔。

  这脑子是挖空心思了。

  买回来的粮食,部份运缴京师,部份供给军粮,还有部份由兵银采购,给军中价格又是五两一石了。

  反正为了捞钱,张集无比疯狂,胆大包天。

  可上上下下都为他打通关节,一起分钱,自然一起掩饰。

  不过贪婪的张集可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

  他暗地里还胆大包天的跟明军做起交易。

  听说山里来了朋友,便亲自招待。

  这山里来的朋友,其实就是从太行山里来的,是大明天津总督土国宝的外甥杨国海。

  两人去年就偷偷的勾搭上了。

  杨国海向张集贩卖私盐,张集向土国宝卖粮。

  换来的盐,在山西等地出手,又赚一笔。

  “这次杨兄带来多少盐来?”张集笑问。

  “五千石盐,就在井陉娘子关外。”

  “还是照先前老规矩,一石盐换一石粮?”张集问。

  崇祯年间,盐价并不贵,在淮扬苏松这些盐产地,崇祯初一百斤甚至只要两钱银子,崇祯十六年,因大水原因,一百斤盐也不过涨到五钱。

  盐比粮便宜好几倍。

  当然,淮扬苏松属于盐产区,盐便宜。在内地,尤其是陕西盐就比较贵,华州盐最高时卖到百斤九两银。

  山西因为有解池这么一个大盐池,所以盐价太平年间不贵,百斤不超过一两银。

  盐比粮便宜。

  不过现在明军控制着沿海的盐产区,鞑子控制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盐供应不足,这盐价格很高。

  去年张集与杨国海的盐粮交易,就是直接按一比一,双方在娘子关一带交易,一手交盐一手交粮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