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4章 且看他起高楼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4章且看他起高楼

  听着吕释之含糊其辞的‘解释’,看着吕释之不住躲闪的目光,以及面上那一抹若有似无的恐惧,刘盈不由深吸一口气,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刘盈终于知道,百姓为什么要忍着低卖高买,也非要将手里的粮食,卖给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粮商了。

  ——家徒四壁,手无余财的农民,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去建造储存粮食的粮仓!

  哪怕只是一处可以储粮一二百石,大小不过一间屋子那么大的粮仓,百姓都没有能力去建!

  为了不让粮食在自己手里发霉、发臭,百姓只能以白菜价,将自己勤劳耕作所得的粮食,卖给那些拥有粮仓的粮商;等几个月后,又花高价买回当初,被自己低价卖出去的粮食,作为家中口粮······

  这样一来,关中的粮米自函谷关、武关流入关东,关中的百姓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粮食吃,也就是必然了。

  举个例子:

  ——秋天,某人从自家田亩收获粮米二百四十石,其中十六石缴了农税,剩下二百二十四石。

  家中五口人,一个冬天大概能吃三十石粮食,且冬天粮食稍容易储存一些。

  于是,这人便留了二十四石粮食,作为家里五口人过冬的口粮;剩下的二百石,以每石一千五百钱的价格,卖给了粮商,得钱三十万。

  三十万钱,听上去着实不少,但实际上,到了次年春、夏两季,这三十万钱原封不动,却只能买回来一百多石粮食。

  如此一整年过去,到次年秋收前,这个辛勤劳作,支撑起一家五口生计的农民便会发现:去年卖粮所得的三十万钱,已经是一分不剩;而卖给粮商的二百石粮食,却只买回来了一百二三十石,用作家里的口粮。

  那剩下的七-八十石粮食,去了哪里呢?

  ——被粮商不费吹灰之力的获取为‘利润’,而后又由粮商投入人力、财力送去关东,以数倍高价卖了出去······

  “呼~”

  稍有些憋闷的吐出一口浊气,刘盈再度望向吕释之时,面容之上,已再也不见丝毫轻松。

  “舅父于封国,可已建仓,以储封国所出之租税?”

  看着吕释之面带愧意的点下头颅,刘盈的心,彻底沉入了谷底。

  “嘿······”

  “是了······”

  “除功侯贵勋,如今汉室,谁人还有财力建造粮仓?”

  暗自一声腹诽,刘盈的面容之上,已涌上一抹无奈至极的苦涩笑容。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垄断关中粮食市场,并持续不断剥削劳苦百姓的‘粮商’,恰恰是那些个执笏于朝堂,食邑封国数千上万户农民的功侯贵勋!

  正是这些道貌岸然,身开国之功的功侯贵勋,在进行着低买高卖,权钱相合,垄断关中,乃至天下粮食市场的勾当!

  有这些开国元勋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