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4章 朕年十七而冠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4章朕年十七而冠

  时光荏苒,转眼,便是三月开春。

  对于绝大多数汉室百姓而言,今年的三月,都与过去的三月并无不同。

  ——三月开春,万物复苏,冰河解封;

  冬去春来,伴随着第一场春雨,宣示着汉室天下,即将迎来新一年的劳作。

  有了已经被彻底疏通,且年年维护的郑国渠,以及刚凿通、通水的酂渠,渭北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源,只安心的取出早就留好的粮种,而后将其播种在了自家的土地之上;

  猫了一整个冬天的年兽野畜,也都各自从冬眠中醒来,行走在山林草木之间,寻找起了自己今年的第一个猎物。

  但对于汉室而言,这一年的春天,却是非同寻常。

  ——因为在三月的第一天,天子刘盈、太后吕雉,以及所有朝臣百官、功侯贵戚的身影,都齐齐聚集在了长安城南郊的‘社稷’······

  ·

  ‘社稷’二字,在后世普遍被作为‘政权’‘江山’的代名词。

  但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封建统一政权,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社稷’,以及相应的祭坛。

  ——‘社稷’二字,拆开来看,社,象征土神;稷,则代表谷神。

  土地,是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谷物,则是华夏民族传延的命脉;

  作为整个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富底蕴的农耕文明,土、谷二神,就是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崇拜对象。

  至于封建政权建造‘社稷坛’,自也是为了彰显自己‘以农为本’的执政方向,以政权的立场,替天下百姓向土、谷二神祈愿,祈求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几百上千年前,‘社稷’的作用,往往是用来在洪、涝之年举行祭祀,请求上苍赐下雨水/收了神通;

  到百余年前的战国,各国‘社稷’的职能,则逐渐变成了绝大多数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

  新君即位,要在社稷坛‘祭天’,表示自己‘君权天授’,顺便接受群臣的见证;

  大军出征,也要在社稷坛‘庙算’,向上天求来好的卦相,以安大军君心。

  发展到汉室,社稷二字,则又多了一层含义;

  ——除了祭奠神明,天子和百官,还要祭奠先祖。

  这即是出于汉室‘以孝治国’的国策,也同样带有些‘肱骨法统’的意味在其中。

  即:当今刘盈祭奠先皇刘邦,除了彰显自己‘孝顺’,也带有些‘朕的皇位,继承自先皇刘邦’的宣示意味。

  所以事实上,汉室的社稷,并不只祭奠土、谷二神,还要祭奠先祖。

  对于如今的天子刘盈而言,便是祭奠先皇刘邦,以及已故太上皇:太公刘煓。

  虽说隔辈亲,但刘煓终归不是刘汉开国之君,而是‘开国太上皇’,所以祭奠刘煓的祭礼,并没有太过复杂的流程;

  但在祭奠过刘煓之后,整个社稷坛之上的氛围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