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二一章 斗茶5_神眼鉴定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持人不是木老头,是一个年轻人,这人口才还真不错。

  许阳站在场上,对面是清水竹,两人此时身上那云淡风清高雅的气质何其的相似。

  “许阳君,希望您的茶道真如琴道一样。”清水竹首先开口说道。

  “这个还是比过在说吧。我想应该差不多吧!”许阳笑着回了一句。两人就好像朋友之间的闲聊,并没有把比度当回事。

  这斗茶,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碾成粉末,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

  这斗两人斗茶,前两局比的东西就很讲究。双方拿出来的茶都是绝品。可以说都是当世用钱买不到的茶。这最后一局是关键

  的一局,当然会拿出更好的来。清水竹拿出来的茶是名为“‘玉’‘露’”的太阳国极品茶。

  要说这茶有多极品,介绍一下吧!作为太阳国茶中最高级的茶品,据说一百棵茶树里也有可能找不出一棵来生产‘玉’‘露’,可见对茶树要求之高。在发芽前20天,茶农就会搭起稻草,小心保护茶树的顶端,阻挡阳光,使得茶树能长出柔软的新芽。将嫩芽采下,以高温蒸汽杀青后,急速冷却,再‘揉’成细长的茶叶。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