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4 朱由校的驭臣之道】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晋,契丹主颇然之,然

  后契丹就来打了。

  944年、945年,后晋与契丹两次交战,契丹均未得手。

  946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等人率军向契丹投降,后晋丧失主力。

  947年正月,契丹军直逼开封,“百官遥辞晋主于城北,乃易素服纱帽,迎契丹主,伏路侧请罪”。

  石重贵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也就是说,此时契丹其实已经把汴梁和中原打了下来,比靖康之变早了180年。

  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时曾说:“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

  可见本来已经打算要做中原之主了。

  只是契丹自己的统治术不过关,在中原“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结果激起大规模的起义。

  辽主曰:“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这才逐渐撤回北方。

  很多人都说,赵匡胤这么雄才大略之人,怎么会想出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这样自废武德的馊主意。

  这就不难解释了,因为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威胁的不止是皇权了,而是中原王朝本身的生存,如果不是契丹自身有些问题,中国说不定就跑步进入辽朝了。

  特别是如果把唐、五代、宋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发现,之后历代王朝各种颇为人诟病的缺点,往往其实出于吸取前朝历史教训的初衷。

  比如说,宋朝禁军坑,这事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怎么能不知道。

  卫所制的设立,其构想就给人一种是不是想复兴李世民的无敌铁骑的印象。

  结果用过了才知道,支撑军户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军户纷纷逃亡,最后还是要回到募兵。

  石重贵停止对契丹称臣时,李崧劝曰:“屈身以为社稷,何耻之有!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

  这句话既然上了《资治通鉴》,宋主肯定是听进去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嘛,结果宋朝倒是够能忍,忍大金一直忍到蒙古人打过来。

  宋朝的历史教训又有人说了,都是投降派坏了事,要不是屈膝投降早恢复中原了,皇位上放头猪都比投降派强,这种论调明臣更不可能不知道。

  于是明朝就来了个打死不议和不和亲不纳贡。

  大明外交太僵化,饥民遍野了还多线作战,上上下下无一人敢承担议和就是罪人的骂名和压力。

  当然也是因为宋朝做得太过了。

  归根结底,那就是清谈误国。

  此后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中原王朝开始如同着了魔一般,不断地对前朝政策矫枉过正,自身纠错能力似乎开始减弱了。

  而无论哪种新制度和政策都难以再做到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军事强大和技术先进较为完美的结合起来。

  “韦爱卿,朕觉得处理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