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6 努尔哈赤醒了】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地会和韦宝成为大金国的恩人,这个局面,是皇太极无论如何不希望看到的。

  其实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有了一个对如何治理大金国,让大金国快速追赶上大明的想法了。

  而且是一整套的想法。

  政治方面,皇太极对于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是有一套想法的。

  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

  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

  皇太极想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

  最关键的就是满汉一体,在原本的历史中,天命十一年,皇太极继位后颁布《满汉别居令》,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张,宣布“满汉一体毋致异同”,实行“编户为民”政策,下令将大多数汉民庄丁由庄田抽出。

  “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汉民由农奴恢复为民户,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

  从而缓解了民族矛盾,社会逐渐得到缓和、安定。

  发展农业,后金进入辽沈以后,不仅当地汉人从事农业,连满族也把农业作为本业了。

  皇太极爱惜民力,停止修城筑墙,为的是“专勤南亩,以重本务”。

  他下令,所有村庄田土,八旗既已稳定,以后就不要变更了。

  对庄民的财产及所养牛羊鸡猪等,都不准任意妄取。

  经过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完善机构,天命、天聪年间没有监察机关,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给他们稽察一切官员的大权。

  有清一代,满蒙的结合,早比满汉更紧密。

  为了处理蒙古事务曾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又改为理藩院。

  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构成了有名的八衙门。

  皇太极任命满洲、蒙古、汉人担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参政。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更定八衙门官制,每衙门只设满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变成五等。

  这就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

  清兵入关前没有内阁的名称。

  但是皇太极统治下的清朝已初具内阁性质的内三院。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从文馆到内三院,虽任职者均为大学士、学士,但分工更明确了,有的负责编考历史,有的起草敕谕及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还有的向皇帝进讲。

  崇德以后内三院的大学士、学士们对皇太极的决策有了更大的影响。

  皇太极对于现在的各种矛盾,都是有他的一套想法的,只是一方面努尔哈赤还没死,另一方面韦宝的宝军势力逐渐壮大。

  本来建奴周边没有强有力的挑战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