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59 金殿传胪】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事啊?”韦宝的嗓子还没有开。

  “宫里来人宣公子入宫了,来圣旨了。”林文彪道:“我向那传旨的太监打听过了,应该是要上金殿开榜了!”

  韦宝哦了一声,并不是很意外,魏忠贤只手遮天,魏忠贤答应过的事情,还能拖延吗?

  而且,扶自己上去,这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事情,完全没有阻力,魏忠贤随时都能办到。

  “来人,起床了!”韦宝坐了起来。

  一帮朝鲜侍女急忙进入,服侍韦总裁洗漱更衣。

  韦宝到了前厅,见过传旨的太监,接了圣旨。

  圣旨只说是宣召入宫,并没有说其他的。

  因为林文彪已经替韦宝打赏过太监了。

  太监便透风,今天宣召是小传胪。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也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明初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来移至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

  这种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

  清朝时,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东侧千步廊朝房,经过礼部会试,考中后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的人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的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

  列第一甲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名者称为“榜眼”,第三名者称为“探花”。

  殿试两天后,皇帝要召见新考中的进士。

  考中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

  这就是“金殿传胪”。

  “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

  这一次皇上的召见,便是“小传胪”。

  “给过公公银子了吗?”韦宝问道。

  “已经给过了。”林文彪急忙答道。

  “给了多少?”韦宝再问。

  “给了二两纹银。”林文彪有点诧异,往回这种事情,总裁是很少亲自过问的啊,今儿个是怎么了?

  虽然是辽西人,但是在京城待了一段时日,自然而然的都会染上京腔。

  其实人都一样,骨子里都喜欢攀附富贵。

  倘若是辽西比京城这边厉害,就是在京城待的时间再久,保证一个个还是一口标准的辽西强调,绝不会变成京腔。

  “二两纹银太少,再给公公二两纹银!”韦宝笑道,然后对那传旨的执事太监道:“敢问公公高姓大名啊?”

  “不敢当,公子爷是贵人啊,等会金殿宣了名次,大人就是正式的朝廷命官。”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