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46 爵爷回京】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上第一次对两三亿人民实施了直接统治。

  经常有人把清代的君主专制归结于满洲的“民族性”,其实说是异族统治需要加强行政效率则可,说是本身民族性。

  努尔哈赤两次立储失败以后,晚年留下的可是一套四和硕贝勒轮值听政、八和硕贝勒分掌各旗、共同议政的贵族共和制。

  可惜代善一系私心太重,否则爱新共和国就要屹立于17世纪前期的东方,与联省共和国东西辉映了。

  如果要解释一下这种彻底的君主专制的话,那就是在平稳发展的年代,在成熟的官僚系统与法律法规的帮助下,并不需要什么“命世大才”才能担任行政首脑。

  只要皇帝肯下功夫熟悉政务就好了。

  专制君主的角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后世的学者经常以宋代的皇帝来说明“君主专制说”之不确,然而举例时往往挑出那几位不是中风就是精神疾病的皇帝来,要是他们生病的时候还能扮演好专制君主,那就见鬼了。

  明代其实也一样,因为废除了宰相,皇帝自身便成了行政首脑,必须日理万机,不能像前元那些酒蒙子大汗一样委政中书省。而内阁的任务,是从旁“辅理”,一般而言并不负什么行政责任。如果一个宰相被怀疑整天打猎/修道/睡觉,难道会没有人明里暗里地批评他?前代官员可以私下向作为行政首脑的宰相反映意见,现在作为行政首脑的皇帝既不能下台,也不能写私信,明代官员以奏疏形式向他反应意见,不是再正常不过么……何况有些皇帝的确对决策工作完成的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明中后期皇帝(除了毅宗之外)把早朝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礼仪场合,不大讲话,举行经筵的话会见几个翰林,平时最多再召见几个亲信重臣,一般官员没有宋代“轮对”、“陛辞”那样的机会面见皇帝,所以也只能设法在奏疏的文本里表达意见,有的人走的就是耸人听闻的路线,所以看上去会很“激烈”,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标题党式的吸睛手段。这不只是言官求名问题,也是沟通不畅的体制问题,没有办法~讲句公道话,其实把某些行政系统内的正常现象优先放在权力斗争的框架里,将其视为“制衡”并大书特书,并不是只发生在网络上的,某些学者也是如此做的。我不敢说这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思路,但恐怕还是不明其所以然的一偏之见,不足以彻底理解这些现象。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大概是一个政治价值的问题,“分权制衡好,君主专制坏”嘛。至于这种价值判断又是怎么来的,我不想展开讨论(其实也无力讨论)。我自己是一个没什么情怀的人,代入的话,作为一个明代的自耕农or佃农,我觉得是十个老爷还是五百个老爷决策如何统治我,差别不大。不代入的话,长远来看也未必能玩出什么花样,毕竟中国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高水平战争打得太少,对军事技术发展及金融业的刺激不足,可要是打得多了,作为讨论基点的今日之中国也未必存在了……只能说,就中国历史来谈中国历史,则君主以权术施行独裁、国势“丰亨豫大”、对外积极开疆拓土、对内不断深化改革的宋徽宗朝,正是千年来一种长期趋势的先兆啊。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