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60 理直气壮的韦爵爷】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廷的威信打击巨大,连留在北京的文武高官私下和英法使节沟通时对前途都不看好,那段时间曾国藩的举止也十分微妙。

  这个时候外国列强的态度就成了上了秤的砝码。

  因此虽然民间乃至下议院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不乏其人,但保守党控制的上议院最终还是选择帮助清廷渡过危机,采取了叫停和天平天国的外交接触,警告太平天国不得进攻通商口岸,勒令本国商人不得和天平天国贸易,帮助清廷运送军队,出动军事顾问协助清廷训练军队,乃至在江南地区亲自下场和李秀成大战等举措。

  考虑到当时的投送能力,这基本就是列强干涉的极限了。

  因此教科书上说太平天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并非虚言。

  就明清自身来讲,末期面对的核心问题其实差不多,都是人口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的极限,只不过明是陕西人口先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的极限,清则是两广地区的人口由于一鸦的影响率先进入极限。

  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明吸取唐的教训,镇压农民起义时不放开团练,这就导致应对起义的弹性很差,一旦中央军团灭就是血崩。

  而清吸取明的教训,在嫡系八旗被一路暴打后最终决心放开团练,太平天国除了要和八旗大战外,还要和组织起来的各路土豪凝结核比如湘军血战,华夏处处都是武德高地。

  太平天国最初起势一日千里时,政策过于激进,基本没有给士绅留出足够的合作空间,再被曾剃头卫道除魔一带,基本是势同水火。

  中期在天京好不容易搞出了个正式政府的架子,天京事变自己一波搞废。

  后期逐步转为民族主义宣传后,在和地方士绅的合作上有一定进步,但是洋人强势支持清廷的态度很难让他们下决心上天国船。

  总得来说,在争取士绅支持上做得不好。

  大顺在这方面做的行不行,智者见智,但其实还行,大顺的口号并没有脱出传统改朝换代那一套,襄阳建制后在招揽地方士绅上总体做的还可以。

  甲申年的崩溃与其说是考掠不如说是战略上的决策失误。

  毕竟伴随着的对复社在京青年才俊的招揽工作成效很大,连复社头面人物周钟都为大顺起草南征檄文,说煤山战神是“暴比桀纣”。

  领袖层面,李自成其实个人魅力和才能都还可以,礼贤下士,宽以待人都做过,即使极为抹黑他的明史也承认他生活简朴能和士卒共甘苦。

  而阿洪无论中外留下的记载中形象好像都不怎么样兰贵人治国不行,但政治手腕其实没得黑,在八旗勋贵、汉人文官、保守派、洋务派几个鸡蛋上跳舞维持平衡。

  但另一方面,她本身对权谋的渴望对国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典型就是庚子国乱。

  换爱新觉罗上来,还真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