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71 几方面微妙的势力】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粤海一关,内河外海,口岸繁多,商舶番船,货物纷杂……海关税银,全赖洋船出入,历年多寡不一。

  大概每年内地商船出入海口者,约自二十余只至三十余只不等,外夷洋船,约自十余只至二十余只不等。

  这说明那个时候的广州海关每年交税给清廷的船只,在乾隆十七年仅有20艘到30艘之间。

  这对于华夏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一点点船只往来的贸易量,可以说等于没有海贸。

  二三十艘船能运来多少东西,和一个县城做贸易都不够。

  影响非常小。

  康熙曾经说过,以苏州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多至千余艘,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二十六日,命出海船只不许多带口粮,于海坛截留出南洋船只。

  并渝: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即便不限制,出海商民愿意纳税的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选择走私。

  这也是为什么重商的宋元仍然收不到多少商税的缘故。

  南宋初期算上摆地摊等人上门,总共收到的也只是是100万两,据说占南宋岁入20%。

  即便考虑到我宋时候银子比较值钱,也是有够磕碜的。

  至于宋为什么岁入经常出现几千万贯、上亿贯之类的奇葩数据,那是纸币本位下通货膨胀闹的。

  据说大元还曾经岁入几十亿贯过。

  而赫德打理大清海关用火轮船抓走私之后,一年能收上2000万两更说明了这点。

  但是比起大清的对于商民出海,除了年限之外不做限制。

  限制年限是因为大清很畏惧汉人在南洋建立势力,深恶痛绝,见到汉人势力扩张就恨得牙痒痒。

  大明这110船引好像还是少了点,之前更是连110船引都没有。

  联系嘉靖朝朱纨严厉打击走私,被浙江福建士绅发动在中枢的势力攻讦,被迫自杀。

  就能发现,闽浙士绅似乎并不愿意开海。

  在海禁的前提下,有官僚支持的走私商人没有被朝廷打击的风险。

  除非碰上朱纨这种愣头青,而没有官面背景的走私商人有这个风险。

  虽然很小,明代海禁绝大部分时候执行上很宽松,这样的情况,对于缺乏背景的中等商民是不利的。

  一旦开海,中等商民就能和官商勾结的巨商进行相对公平的竞争了。

  闽浙地区以富庶著称,在宋元两朝,其富民长期逃避税役,勾结官僚,使得国库空虚。

  明初开国,朱元璋曾经对闽浙地区的富民进行打击,但治标不治本,其地的士绅势力很快又崛起,影响朝堂。

  所以明朝开海进程的缓慢,以及隆庆开海的有限性,与这些闽浙富民的操纵,是分不开的。

  清朝不是很给闽浙富民面子,是否证明大清能够更好地打击豪强,保护平民利益。

  并不是如此。

  清朝土地兼并,能排在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