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73章 钱不够用_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及最后的致命一击,土地财税改革。

  百姓有土地,百姓之税,直接对接朝廷,十抽一,怎么也比当佃户,十抽五六,甚至十抽七八要好得多。

  而且,大恒农税,仅仅只是农税,以往的丁税,地税,辽饷等等各种苛捐杂税,在大恒,皆已废除。

  甚至连百姓最为恐惧的徭役,都在严格的规范之中。

  在大恒,地方县,要征发徭役,必须要拟定详细的计划预案,递交府一级审批,同时,要由府一级都察御史,至行徭役之事的地方县进行监督。

  审批的繁琐,带来的,便是徭役在大恒,几乎很少出现,尤其是这些年,天灾绵延,灾民无穷,直接由朝廷组织灾民,以工代赈,更是让徭役的土壤,在大恒几近绝迹。

  在大恒,百姓种地,那每年就真的只需要向朝廷交一次农税,种什么,交什么,十抽一即可,剩下的,谁也管不了。

  而且,这个农税,虽说是十抽一的比例,但如今的大恒,如粮食这类民生必须物资,价格,是被严格管制的。

  每一年,户部与统筹国有的粮行,统计天下各地之市场情况,拟定一个价格限度,调控着各地的粮价。

  这无疑是一个亏本至极的买卖,既要避免粮食太贵,百姓购买不起,又要避免粮贱伤农,毕竟,天下绝大部分百姓,都是靠种地存活,家庭用度,也是靠卖一些富余之粮。

  每年,大恒的国有粮行,几乎都是亏损的状态。

  在每年秋收卖粮际,要保农,在秋收卖粮际过了,那就要安民。

  如此诸多政策,大恒的农税比例虽高,但实际上,却也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之所以保持如此之高的农税比例,其根本原因,自然就是因为这些年绵延不休的天灾。

  以工代赈也好,迁徙百姓也罢,哪怕是迁徙之民的安置,这些,都需要海量的粮食来供给。

  若农税太低,全靠朝廷从市面上收购,那纵使朝廷政策铁拳镇压,也必然会极大的拉高粮价,于国不稳。

  商税关税高达三千万两白银之多,农税还有海量的民生物资,以及少部分的农税折银,若换算下来,大恒昭武八年,朝廷财税收入,已有四千余万两白银。

  按如今纸币与金银铜金属货币的市场兑换比例,一元,约等于一两白银,那大恒昭武八年的财税收入,已然是四千余万新币。

  对百姓而言,是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对大恒朝廷而言,自然也是如此。

  以往财政苛据,那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实在不行,就从大恒钱庄拆借。

  而财税收入多了,那就过富裕日子。

  当然,哪怕是富裕日子,一分钱,也得掰成两半用。

  毕竟,这个时代的天坑,太深了!

  天灾依旧绵延,投入以工代赈,迁徙百姓,安置百姓的钱粮,平均每年几乎都达到了千万级别。

  而且,为了打破文贵武贱的思想,大恒对军人的待遇,不可谓不高。

  且不说高额额俸禄,就是社会待遇上,每年也是一笔天大的数字。

  按大恒军队福利待遇规定,入军籍者,几乎是福泽全家,每年春节之际,地方皆需安排官员粮油等物资慰问军属。

  同时,若将士立有战功,更是对其家属也有赏赐,同时,若是将士战死,亦或者负伤残疾退役,每年朝廷都会按其在军队之俸禄其本身亦或者其父母子女,同时其子女读书习武还享有优待之政策。

  且,若说这些政策,只是金钱方面,待遇方面,而军人转业政策出来后,那就是让军人的社会地位,直线飙升!

  转业即为官!

  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在这个时代,在这些福利政策之下,很多将士,真的一点都不怕死,甚至,都怕死不了!

  一条烂命,福泽全家一生!

  这个买卖,对穷苦子弟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恒百万将士而言,真的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

  若拼命下来,没死还立下了战功,那更是一步登天,直接实现了阶层跨越。

  也正是因为将士不畏死,甚至对战争充满渴望,才有了,哪怕是朝廷定下战略防守之策,底下之兵将,也是战意勃勃,想着法子找仗打,才铸就了大恒战无不胜的军威!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