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5 兵出陆浑临弘农(中)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安驰援。

  随着这支援兵去的,是张济给段煨的第二封回书。

  张济在回书中写道:“既昨荀贞之亲督战,孙伯符亲引众进攻,而俱无功,以我断料,荀、孙部众,士气必已衰矣。将军但能再胜一场,荀、孙或即不会再有猛攻。”

  第二天,没有了段煨的军报送来。

  隔了一天,段煨的第五封军报才至。

  却这封军报中,段煨的语气和前几封军报中急急如火的语气,明显有了很大的不同。

  於这封军报中,段煨向张济禀报写道:“荀、孙昨未攻城,今攻之,如将军料,其势不如前数日。本以新安岌岌可危,今观之,似犹尚安。”

  看完段煨的这道军报,张济也提了好几天的心,总算略得安定,抽出了余暇关注宜阳方面的情况。

  这几天,段煨几乎每一天都有军报,杨定从宜阳送来的军报却只有两道。

  第一道军报,是在他前两日到益阳城后的第二天,给张济送来的,说是徐荣率兵数千,到了宜阳城外,不过没有当日攻城,只是择地筑营。

  第二道军报,是在前天送来的,军报中,杨定说徐荣朝城中设了箭书,邀请他出城见面,但被他拒绝了,徐荣乃於当日下午麾兵攻城,但没怎么打,徐荣就收兵还营。

  此外,杨定再无军报。

  却不知宜阳现在的情形如何?张济派人去宜阳打探。

  派去的军吏不可能很快回转,然综合段煨、杨定两边的军报,张济判断宜阳应该无有大碍。

  ……

  就在打探宜阳情形的军吏出城当晚,十余骑自长安方向来,到了城中,求见张济。

  是郭汜的回书到了。

  张济拿住回书,急忙打开观看,看罢,神色沉重。

  张绣时在室内,问张济,说道:“阿父,不知郭将军回书中是何言语?肯派援兵来么?”

  张济把郭汜的回书给张绣,让他自看,说道:“荀贞之与孙伯符的联兵已经在攻我弘农,且日前闻报,曹孟德、王文都联兵万余,亦已将出河东,扣入关中,却不意车骑仍不愿与郭将军和解!”

  原来郭汜回书中写的是:“非不知弘农为关中之门户,实车骑拒与我言和,我如援公,车骑攻我,奈何?”

  张绣一目十行,飞快地看完了郭汜的回书,还给张济,怒道:“鼠目寸光,可谓车骑!强敌已至,而犹内讧。阿父,车骑若执意不肯与郭将军和解,则绣恐弘农将失矣。”

  “汝言不错,现下新安、宜阳两城,虽暂还能守得住,可如果荀贞之、孙伯符再从兖州、豫州调援兵过来的话?只以我等两万众,只怕还真就守不住了!车骑与郭将军的内斗,不可再持续下去!”

  张绣问道:“阿父打算怎么办?”

  张济想了好一会儿,作出了决定,说道:“我亲往长安,说和车骑与郭将军。”

  张绣吃了一惊,说道:“阿父要亲去长安?那新安、宜阳……,阿父,荀贞之与孙伯符攻势正急,阿父若於此时离开,会不会造成军心不稳?”

  张济说道:“荀贞之都亲自督战,孙伯符更亲自上阵了,但依然没能把新安攻下,我料接下来,他们的攻势或会暂止,或至少短日内不会再如前时那样猛烈,正宜趁此机会,我才能往长安去,说和车骑与郭将军。”

  张绣忖思片刻,说道:“阿父所言甚是。”与张济说道,“车骑与郭将军连番恶斗不已,长安内外,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很危险,绣愿从阿父,共往长安,卫护阿父周全。”

  张济摆了摆手,说道:“我去长安,不会有什么危险,你不用随我去。你就留在弘农县,代我镇守。”

  张绣应诺。

  时间紧张,张济决定明天就去长安,却次日,他尚未动身,一道急报传来。

  弘农县南百里外,卢氏县境内,出现荀贞所部兵马,观其旗号,打的是荀贞旗帜。

  ——

  三更!码字码得眼都花了。求月票、求推荐!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